如何從小建立自信?

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?

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是很需要愛,他可能比較自我,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,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。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,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。

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,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。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,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,都能結束親子班。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,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,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。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,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,例如交換一些物件,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。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,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。

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,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。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,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,例如鄰居、樓下保安,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,可以多些打招呼。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,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,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。

最後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有留意,其實以我的經驗,很多比較內斂或者少說話,或是未必那麼外向的小朋友。你會發現很多時候,他們的爸爸或媽媽都有類似的性格,所以我自己覺得身教很重要。爸爸媽媽可以不妨嘗試,自己踏出第一步,因為幼兒很多時候學習是靠模仿開始。家長不妨調節自己的期望,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,未必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。我覺得都不需要給自己或小朋友太大壓力,要變得特別外向。


資料來源: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

Powered-by-PD
分類
家長園地

四大破壞親子關係的行為

不少家長經常會問「為甚麼小朋友這麼不聽話?」、「為甚麼他這麽討厭我?」或「現在愈來愈不理我了。」其實我們當父母的,有四種行為是會令小朋友慢慢地討厭了自己。平日接觸很多家長,他們很多時不自覺地說了一些說話,或者做了一些行為,令小朋友討厭自己,這都是父母沒有留意到的。

第一,是比較。我們經常很自然地對小朋友說「為甚麼你會這樣?」、「弟弟都沒有像你這樣,弟弟很整齊的」及「你看看旁邊的同學多聽父母話」等。當我們經常用「比較」的態度去表達自己時,小朋友一聽到媽媽的聲音,就會覺得很討厭。

第二,很多時候小朋友做錯事,家長都會忽略了其行為背後的動機。當發現小朋友做錯事,我們應先了解行為背後,小朋友想達到的目的,不排除他們是想做一些正確的事。可能是想倒杯水給父母或弟弟,又或他做功課做得不好,其實他已經盡了力,只是精神疲累。

當他做得不好的時候,我們可以先讚賞其行為,「辛苦你了,我知道你很乖想倒水給父母,但是以後不要再倒瀉了」、「這樣很危險的」或「不要走這麽快。」我們讚賞了小朋友後,他便會明白自己是做對了事情,然後才會聽父母建議後再改善。

第三,家長要留意每日下班時,其實是否充滿了負能量,將情緒帶進家裡。當家長看到小朋友行為做得不合意時,可能我們會一連串地地將情緒發洩在小朋友身上。這對小朋友並不公平,可能他只是犯了很少很少的錯誤,卻遭到連串的責怪。

第四,家長要很小心,表達憤怒時會把一些不正確的信息錯誤地灌輸予小朋友。例如「你這樣做,不如不要當我的兒子」。當我們錯誤地用了這麽激動的詞彙,對小朋友的傷害其實是很大的。

家長絕對不可以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犯上這四種行為,否則他們從小就會討厭父母。

資料來源: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

Powered-by-PD

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

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,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,例如孩子不聽話、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。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,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,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。

父母的性格、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,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,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,經常出現衝突,影響了親子關係,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:

1)有否其他可能性
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,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,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,需要家長的指導,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,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,破壞親子關係。

2) 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
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「故意惹怒他」,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,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,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。

3) 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?
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,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「故意和自己作對」的想法,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?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、有理據的想法,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。

撰文: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

Powered-by-PD

小朋友做功課慢有甚麼原因?

無論對小朋友或家長而言,做功課都是最大的問題,不是平日做功課,就算是暑假作業,很多家長都覺得很頭痛。家長經常和小朋友鬥法,於是令大家的關係變差,其實做功課慢這回事究竟成因是甚麼呢?其實做功課慢是有三種主要原因。

第一,過度活躍。小朋友經常跑來跑去,在家裡爬上爬下,由洗手間跑到廚房又跑到房間,跑來跑去,永遠都不會停止,像個摩托一樣走來走去。那麼你想一想如果要他做功課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,你給他一張桌子及椅子,他永遠都坐不久。當他真的可以安定坐下來,他就會不停擺來擺去,身體不停擺動,就像屁股刺到一樣。

因為要開始做功課,一拿起筆便說要到洗手間,去完小便又說要大便,之後又說肚子餓要吃東西,永遠都有藉口要離開椅子。一坐下來直到可以安定做功課,往往需要1至2個小時,這個便稱為過度活躍。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做功課一定慢,不過並不是做得慢,而是較慢才能安定下來。

年紀較大的例如中學生,又或是高小生,他們不一定會跑來跑去,但他們很多時候會抖腿,不停地抖,抖得整張桌子都在動。又例如轉筆,不停地轉、轉來轉去。你不要小看這些抖腿、轉筆及擺動身體的動作,其實這些都是過度活躍的症狀。

第二,專注力弱。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或許可以坐定,但他看著你就像一朵雲做白日夢,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,拿著鉛筆又看著功課,就只是看著,永遠都不能吸收第一條題目。於是他們或可以坐定,但會一直停留在第一條題目,永遠都是在做第一條,然後電話聲響會去看一下,門鐘響又會看一下,永遠都不能專心。

有一些家長向我們投訴,如果是過度活躍的小朋友,在首1個小時便要走來走去;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在首個小時都在做夢,要到第2個小時才能繼續做下去,而且會做得很慢。

第三,讀寫能力弱。大家或許已聽過讀寫障礙,讀寫障礙是一些較嚴重的個案,但有些小朋友不算是讀寫障礙,但他的讀寫能力很弱,讀寫能力是包括中文、英文及數學,包括了讀和寫,他唸下去好像很困難,不知為何同一個詞語,很簡單而已,永遠都不能記進腦裡。寫字永遠都是反過來的,左右會反過來,就像一面鏡子,還有一些會上下倒轉。

這類型的小朋友是可以坐定,吩咐他們坐下便會坐定,也會很專注,但是他們會怎麼樣呢?他們會坐著做功課,但做得滿頭大汗。不過做完以後,每一條題目都是錯的,每樣都記不下來又不懂,這就可能是讀寫問題,引致做功課慢。

剛剛說過三個原因,究竟是哪一種呢?當然有些小朋友三種都有,但如果家長能留意一下,不要只責罵小朋友。當他做得慢的時候,先留意小朋友是三種之中的哪一種。如果知道他屬於哪種原因,那時候我們要對症下藥便能事半功倍了。

資料來源:許龍傑醫生

Powered-by-PD

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?

小朋友每次做功課,都訛稱自己肚痛、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,千萬種謊言與藉口。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,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。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?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?

小朋友逃避做功課,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,而是做不到。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,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,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。他無法接受,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。一般而言,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,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,但在其他方面,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。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,只要使用對的方法,加上適量訓練,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。

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?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,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。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。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,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,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。

 

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?你要讓子女知道,即使他不夠聰明,你依然會這麼愛她,以他為喜樂,對他有耐性,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,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,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。但相反,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,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,他便不敢說真話,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,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。

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,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,因為媽媽會更生氣,便會主動認錯,又會承諾不再說謊。惟事實上,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,形成造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,令子女對你有信心,覺得安全,自然對你敞開心扉。

撰文: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



Powered-by-PD

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

小朋友到了約兩、三歲,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,教導他們認識情緒,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,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,從而提升社交技巧。

招數1: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
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,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,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,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。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,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,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。

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,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,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,你會覺得怎麼樣?如果你是大豬,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,你又會覺得怎麼樣?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。

招數2:將心比心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,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,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。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,可以問他「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?」原來媽媽會生氣的,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。

招數3: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
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,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,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,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。

再進一步,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,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。例如開心,可以是少許開心、很開心和十分開心。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,例如在主題樂園時,可以問小朋友「你是少許開心、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?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、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。」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。

撰文: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

Powered-by-PD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放手讓孩子學會變通

中國有句說話: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。」這可算是道出萬千家長的心聲。天氣轉涼,您忙著為他加衣,但看到人家的孩子只穿一件單衣在跑跑跳跳,您可能又擔心他是不是穿得太暖,少了適應能力。孩子不聽話,自把自為,您當然煩惱,但假如他每件事都要問您,您可能又會擔心地說:「唉!不是教過您嗎?怎麼您總是不懂變通?」

從電影看變通力
變通力(Spontonsive Flexibility)是創意的一個元素。懂得變通,就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。

大家有看過這套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「太陽神 13 號」嗎?電影其中一幕講述失控的太空船內,過濾有毒氣體的設備壞了,科學家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要將一個圓形的接口連接到一個方形的接口上面。大小不同的水喉也不能可靠地接上,他們卻要將圓形的接口接上去?聽起來就知道不可能吧,但假如接不上,過瀘不到有毒的氣體,三個太空人就不能活著回來!結果在彼此合作下,他們用膠袋、紙皮、膠帶等東西,將兩個不同的接口連接起來,成功解決問題。

困難是培養變通力的契機
正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「窮」在這裡不是指「貧窮」,而是指到了盡頭,亦可說是遇到困難。在事情好像走進了死胡同的時候,只有一些另類或與別不同的方法,才可以將問題解決。

培養變通力正需要讓孩子面對難題,透過思考,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將難題解決。其實孩子每天要面對的難題不會少,例如做數學題、做手工和砌模型等,都需要孩子解決一些難題,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機會,培養他們的變通力。

包容孩子的想法
我們要注意,培養孩子的變通力,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,接受一些看似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由於成人的經驗較多,其解決難題的能力會比小朋友強,因此他們有時覺得孩子想出來的方法不夠好。然而,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,而且亦可行。即使方法不太可行,但他們大概講得出一點道理,勉勉強強做得來便可以了。無論孩子的方法多「蠢」,每一次成功,每一次得到父母的支持,都讓他在將來更有信心解決遇到的難題。

放手讓孩子嘗試
成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孩子快,為此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想辦法和嘗試,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,不然他就少了一次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,也就是少了一次進步的機會。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,「窮則變」,在過多的協助下就不會「窮」,「變」的動機也就減弱了。

做父母就是有這個難處,幫得太多或擔心孩子不懂自己解決問題,幫得太少又擔心他追不上別人,而且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這麼多,又那有時間讓孩子慢慢地完成每天要完成的事情?不過,有些時候,譬如在假日,我們就真的要考慮將生活的節奏減慢下來,讓孩子多處理自己的事情,學習以自己的方法解決困難,發展變通力。

撰文: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

 

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

俗語有云「三歲定八十」,西方亦有 “The future is now” 的說法,可見中外父母都有相關的育兒經驗,認為幼年時期是塑造孩子健康成長的黃金階段。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人物,孩子會耳濡目染,所以自己要以身作則,從少開始管教他們。筆者認為父母都把焦點放在管教子女的行為上,而近代醫學、科學、心理學和幼兒發展的研究之中,均指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基礎。

「依附理論」研究清楚告訴我們,早於孩子在 0 – 18 個月,父母或主要照料者,已跟孩子形成一個影響一生的關係模式,將會承傳一生。安穩的依附關係一旦建立,就好像建立了一個安全基地,可以有效面對日後動盪不安的處境和建立美滿家庭關係的能力。相反,一旦建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,對嬰兒日後的成長,情緒處理和家庭關係都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安全的依附關係
能否建立安穩的依附關係模式,關鍵在於孩子在 0 – 18 個月時,家長們可以根據以下建議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︰

  • 可經常親近孩子,特別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,例如哭泣時會見到父母在安慰自己,讓孩子知道您常在他們身邊。
  • 在親子關係投入情感,令孩子知道您喜歡跟他們在一起,對他們有興趣,而不會老是專注自己的工作。所以父母需要不時與子女玩耍,增加親子互動和交流。
  • 父母能夠敏銳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,因為孩子不單只是需要您滿足他們身體温飽的需要,而是更加需要您去關心他們的情緒,幫助他們表達和回應,尤其是負面情緒。當子女手舞足蹈或笑嘻嘻時,您會幫他們說︰「BB好開心!好興奮啊!」當孩子不安或哭泣時,您會抱起他們,並給予保護和安慰;當他們長大些的時候,會有更複雜的情緒,例如擔心、害怕、憤怒、挫敗和羞愧,家長更需要鼓勵和幫助孩子表達,縱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可能跟您們有關,亦要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疏導。

不安全的依附關係
筆者處理不少家庭個案,孩子們都是聰明乖巧和成績優異,卻在情緒上受到很大的困擾,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以身作則,愛惜孩子和踏實工作,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問題?倘若他們細心觀察自己與子女的「依附關係模式」,看看自己和子女是否經常親近、情感是否投入,以及能否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,就會不難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,從而幫助父母與子女重建安全的依附關係,讓孩子得到依賴,建立成長的基礎。

撰文:家庭動力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呂淑晶女士